」的原创能力不断提升。从2012年到2023年,全社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从499亿元增加到2212亿元,相应地,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也从4.8%上升到6.6%。我们已经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和类脑芯片等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原创成果。
——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我们要在深空、深海和深地留下更多中国的足迹。一系列伟大的成就,如太空站“天宫”、载人飞船“神舟”、月球探测器“嫦娥”、火星探测器“天问”,都激励着全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此外,无人和载人潜水器也要实现谱系化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和激光制造等高性能装备技术的推广,正在推动“中国制造”向更高水平迈进。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有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大型邮轮和外贸“新三样”。我国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特高压输电方面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科技供给能力正在持续提升。中国科技界在新冠病毒变异监测、疫苗和药物研发、疾病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科研攻关,取得了成功的抗疫战果。至今已研发成功87种一类新药,其中包括对抗癌症、白血病和抵御耐药菌等领域,打破了国外专利药的垄断,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我们率先实现了全球的“沙退人进”,主要是因为我们成功推广了煤炭清洁高效燃烧和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关键技术。这些举措为全球的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做出了中国自己的贡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深入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也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最近,阴和俊科技部党组书记和部长发表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加深体制改革 & 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率,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发动机,改革就是点燃新发动机的火种。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将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并采取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的策略,此次改革的影响范围广泛,出台的方案也众多,涉及的利益深远,推进的力度前所未有。目前,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共完成了143项任务,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工作中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我国最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进行了修订,同时还颁布了许多新的法规和规定,从而建立了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全面推动并保护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人力投入的费用可达50%以上。随着预算调剂自主权的扩大,项目结余资金将全部归项目承担单位继续使用。科研经费管理的目标是构建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管理新模式,关注并解决科研人员在各个方面面临的问题,从细节处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为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正在深化“三评”改革,实施“减负”行动,并持续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完善科研人员的全职业生涯激励制度。同时,国家也在改革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实施“揭榜挂帅”和“赛马制”等措施。此外,国家还在完善激励创新政策,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并加快了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为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国家还统一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长期实行。在集成电路产业和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符合条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也被进一步提高至120%,以有效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信心和底气。为了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在新一轮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了以下措施: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和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此举旨在更好地协调和调动科技力量,攻坚克难,加速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突破。当前,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近三年的改革攻坚行动正全面加速实施,强大地释放了创新引擎的活力,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益的显著提高。发展人才资源, 增强国家科技实力的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深科技体制改革, 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环境,激发其潜能。创新驱动" 的本质是由人才所驱动。我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改革促进创新,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努力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系统正在推动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和引进等关键环节的改革。这有利于创造更优化的发展环境,让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的改革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骨干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量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员。由此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全职研发人员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被选为世界高被引科学家的数量居世界第二,同时拥有更多杰出的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国家重要科技任务的主要角色。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双翼,必须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近年来,科普作为提高人们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建设人才的社会基础的一部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这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截至2023年,具备科学素质的
公民比例已从2010年的3.27%提升至14.14%。此外,我们已启动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并制定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同时,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科普活动的参与者也在不断扩大。政府在主导下,社会全体成员都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体系。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传授农技知识,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科普教育,大科学装置向公众敞开大门,知识类视频和网络科普也广受欢迎。这些举措释放了亿万人民中的创新智慧,推动创新力量充分发挥。新时代已经形成了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两方面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等科学家价值观念得到了充分宣扬和发扬。科研工作风气和学术氛围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改观,全社会都形成了一个鼓励、支持和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靠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需要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在迎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快速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时,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坚定不移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持续不断地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前进!